索引号: | 000014349/2015-01992 | 公开责任部门: | 交通运输局 |
公开日期: | 2015-01-20 | ||
公开类别: | 信息有效性: | ||
内容概述: | |||
备注: |
一、发展概况和形势要求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是朔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朔州市交通运输行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目标,牢牢抓住中央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果断出台一系列重大措施的机遇,落实责任,强化管理,奋勇争先,交通运输事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通过完善国省道公路主骨架、新建高速公路、实施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工程、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强公路养护、加大改革力度、提高运营车辆档次、扩大服务范围与提高服务水平等八大工程,朔州综合交通运输网初步形成,客货运市场繁荣,成为全省陆路交通网络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实现了“十一五”的顺利收官。
农村交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为服务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出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1、公路建设:截止201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551公里,公路密度按国土面积为89.90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人口计算公路密度为62.91公里/万人。公路通车里程比“十五”末增长89%。全市行政村总数为1675个,到2010年底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了水泥(油路)路。
公路通车里程中,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道350公里,省道679公里,县道1304公里,乡道4141公里,专用公路51公里,村道3025公里;按技术等级划分:高速公路215公里,一级公路111公里,二级公路955公里,三级公路1288公里,四级公路6669公里,等外公路313公里。
2、公路养护:“十一五”期间,通过《朔州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资金采取省、市、县、乡共同筹集的办法,按照县公路15000元/公里、乡公路7000元/公里、村公路3000元/公里的养护标准,建立起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体系,同时鼓励开展社会捐助,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筹集方式。截至“十一五”末,朔州市农村公路养护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3、客货运输:到“十一五”末货运量达到1827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348007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达到2992万人,客运周转量达到117238万人公里,比“十五”末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4、公共交通:“十一五”期间,朔州市公共交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市区范围内共有公交企业4家,运营车辆196部,公交线路10条,线路里程110公里,部分县开通运营了县内公交,初步建立了市、县两级城市公交体系;同时以服务地方经济、方便居民出行为宗旨加强出租车行业管理,已基本形成行业管理规范、企业行为自律、重视服务质量、发展规模科学的出租客运市场,较好地满足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出租车行业的需求。
5、交通信息化建设:“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朔州市交通运输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信息化手段的广泛运用,为转变管理职能、改进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提供了理想的载体。主要建设完成了交通战备视频会议系统、运输管理视频会议系统、运输管理GPS市级监控平台、运管处办公自动化系统、驾管中心考试系统以及全省交通系统“1166”联网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实现了全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公路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公路客运车辆GPS定位系统得到推广,自动监测控制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在行业内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极大提高了交通系统运营管理水平。
6、安全与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朔州市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应急交通运输保障工作。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道路运输应急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以及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圆满完成了大量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任务。主要成绩有: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出台了《朔州市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道路运输应急预案》、《全市农村公路防灾抢险工作方案》、《全市公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和《朔州市交通局抗震减灾应急预案》等方案;建立健全了应急交通运输组织管理体系,成立了应急运输突发事件领导组和应急管理日常运行机构,为全市交通的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奠定了基础;加强道路运输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应急运行机制不断强化;坚持“建重于防、防重于抢”的原则,重点加强(区)县公路抢险、交通运输的应急保障队伍建设,并将山西并州高速快客集团朔州长途客运有限公司纳入到应急运输保障范畴,确保在应急情况发生时具有较高的应急交通运输和保畅通能力。
(二)“十一五”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综合运输网络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交通网发展距离现代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朔州地区综合运输网络虽然初具规模,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交通设施数量不足、技术水平较低,公路运煤通道建设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交通网总体布局存在缺陷。主要有:公路和铁路多以南北走向为主,从而产生了过境运输不够便捷和相互干扰等问题。特别是陕西神木经忻州、朔州到河北和京津,内蒙准格尔经朔州、大同到京津的运煤车辆,为朔州带来大量的过境运输,内外交通干扰成为严重问题,交通拥堵时有发生,且有日趋严重的倾向。修建各种过境线分流线的任务显得愈来愈迫切。
2、公路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较低。
全市的公路通车总里程、每万人拥有公里数和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公里数这些指标较高,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工程的结果,乡道和村道大部分为四级及以下公路,二级及以上公路只占到公路总里程的13.4%,四级及以下公路却占总里程的比例为73.1%,大规模低等级公路为解决农民出行、服务“三农”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运输分担率极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交通运输需求。县道的网络化程度、通行条件和安全技术状况也比较差,起不到对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分流作用,常导致部分路段的交通拥堵。解决公路组成结构性矛盾的任务迫在眉睫。
3、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朔州市的高速公路建设主要为在建项目和待建项目,区内尚未成网,高速铁路工程尚未开工建设,这些项目亟须加快建设,这是我市当前交通发展、特别是城际旅客运输的迫切要求。
4、交通建设布局与城市建设及城镇化建设缺乏协调。
首先,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足够考虑交通体系建设,像客货运输场站、运输枢纽,公交车的首尾站、换乘点、公交专用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其次,市区到各县城和各县城之间基本靠公路客运车辆运营,虽然国家取消了一系列收费,但票价却没有下降,公益化程度不够,居民出行成本高,导致了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此外,各种新建的交通站场和线路在布局上缺乏相互协调,最为典型的是朔州客运北站,建设时没有和城市公交紧密结合起来,未能起到枢纽作用。
5、信息化工作还不能满足交通跨越式发展要求,存在较多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
首先,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加快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识不强、重视不够。 其次,受经费制约,对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第三、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信息化所需的专业人才缺乏。
6、应急保障能力较弱,尚未完全建立公路、水路运输安全与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
主要问题有:尚未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应急运输;应急后勤保障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应急维修未纳入道路运输应急体系,现有道路运输站场的应急处置功能有待完善,难以满足大规模的车辆集结和人员生活需要;受经费的限制,应急管理的科技投入较少,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未能充分运用于应急管理;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征用社会力量的效率不高。而且在应急处置中与法律法规冲突较多,安全和责任风险较大。
(三)“十二五”发展形势及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朔州市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山西省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依靠这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未来五年,朔州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建设全省转型发展示范区、跨越发展领先区、循环经济集聚区、现代化的工业新城和塞外最宜居最宜发展城市“三区两城”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国内外的环境有利于朔州市转型跨越发展;承东启西连接东西部的地理区位优势,完备优越的陆路交通网络,强大的煤炭外运能力,集煤炭运输、加工、配煤、销售一体的现代物流业将为转型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在以城市带动区域发展格局下,优越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潜在宽裕的土地利用空间、较好的经济条件将使朔州市成为全省转型跨越的“黄金洼地”。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兼顾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二、“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交通优先发展理念,打造先导型交通;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打造民生型交通;坚持统筹兼顾型理念,打造综合型交通;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科技绿色、安全和谐型交通。
(二)发展目标
交通运输总体发展目标:紧紧抓住我省作为 “综改试验区”所带来的政策机遇和宽松的体制环境,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需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宜居环境。进一步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建设,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到2015年底,全市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网为支撑,以高密度农村公路网为基础,水上旅游交通为辅,公路、铁路、民航有机衔接,全面构建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循环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区域综合交通一体化和城乡交通一体化的现代交通体系的形成。
公路建设发展目标:按照朔州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朔州市建设“三区两城”的新定位,公路建设发展目标须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需求,能够充分发挥朔州的区位优势,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宜居环境。到“十二五”末,高速公路形成“两纵三横一环”网络;干线公路方面,重点进行部分干线公路的改建升级,将现在不达二级标准的干线公路全部改建升级为二级公路,其次是解决干线公路过城、过镇的过境问题;农村公路方面,着力解决县乡公路提档升级问题,使60%县道达到二级标准,80%乡道达到三级标准,专道和村道全天候通畅,消灭所有危桥;旅游公路方面,通过修建专线、环线等形式把境内主要景点就近便捷地连接起来,并积极与周边景点景区、过境旅游线路对接,改善全市旅游公路技术等级结构,增强通行能力,形成有效循环。
道路运输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型,着力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水平。走节能环保、低碳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打造高效、优质、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为建设塞北最宜居最宜发展的新朔州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公共交通和公路客运发展目标:
公共交通方面,建立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一体化公交网络,通过开辟新的公交线路,建设公交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停靠站,建立新的公交运营模式等手段加大力度优先发展公交,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公交出行率,减缓和避免交通拥挤,为市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
公路客运方面,实施统一、协调、高效的城乡客运综合管理,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法制和体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企业的各种作用和组合优势,不断维护与更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逐步理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客运服务。
客运网络体系高效运转,形成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城乡客运市场,使运力结构进一步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城乡客运的无缝衔接,让城乡居民共享公共交通资源,方便、快捷、安全、舒适地出行。
运输枢纽与客货运场站发展目标:
满足朔州市经济发展和区域内货物运输需求,构建适应朔州市产业经济发展特点、与其它运输方式相协调、管理先进、功能完善的物流集聚区,形成规模化、网络化的物流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基础设施的整体功能和效益,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满足朔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内旅客运输需求,构建适应朔州市城镇化建设以及旅游发展要求的,与其它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管理先进、设备一流、布局合理、节能环保的公路客运枢纽体系。
水运设施发展目标:形成服务于水上休闲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安全运营的库区水运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本着“安全交通”的原则,通过建设水上安全设施,形成完善的水上安全保障体系,促进交通体系的完善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交通科技教育发展目标:以“三个代表”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交”、“人才强交”战略,以建设与管理为主战场,着力推进科技教育与交通经济的紧密结合,着力发挥科教对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作用。组织对重点科研项目的攻关,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做好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以更高的标准,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交通信息化发展目标:交通信息化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信息化应用全面覆盖行业内的管理、建设、运营、服务等各个环节,信息资源实现全面共享,通过以电子政务为龙头、以有效监管为重点、以公共服务为落脚点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
安全与应急保障目标:继续完善道路运输应急预案体系及应急组织体系,建立分级响应、反应迅速、运行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在全省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的基础上,建成功能完备、信息畅通、处置得当的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建成一支拥有160辆货车、120辆客车,统一指挥、专兼结合、反应快速、保障有力的应急运输保障队伍,形成较为完善的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朔州市道路运输应急处置能力和效率。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严格责任落实,坚持依法监管,深化安全生产,提升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向规范化、法治化、现代化、专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为朔州市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三、“十二五”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按照上述要求,“十二五”期间朔州市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一个目标、构建两大网络、抓好三大工程的“123工程”。
一个目标——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两大网络——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有机衔接,顺直畅通的公路路网,全面覆盖行业内的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的现代化交通信息管理网络。
三大工程——公共交通改造工程、公路客货运枢纽工程、交通科技工程。
(一)公路建设
“十二五”期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与国省干线公路有机结合,形成发达的干线公路网,进一步完善县乡公路网络,市到县60分钟通达,相邻县40分钟通达、县城到乡镇30分钟通达,乡镇到村20分钟通达的“6432”辐射运输体系,公路网密度达到93.5公里∕百平方公里。
1、高速公路建设:
“十二五”期间,将完成荣乌高速朔州段、朔州西南环、朔州市区东北环、西纵高速朔州境内段和元营互通至朔州东客站高速,共五条高速公路建设,建设总里程305公里,总投资176亿元,“两纵三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络全面形成。
2、国省干线公路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市干线公路规划投资36亿元,重点抓好省道平朔线井坪—朔州段、国道109余官屯—十里铺段、国道208柳东营—磨道河段、省道大石线六里庄—城下庄段、省道大忻线李家窑—贺家窑段、省道洗朔线东榆林—司马泊段、省道前寺怀村—忻州交界段的改扩建(包括虎头山隧道改线)工程,力争解决几处大流量干线公路的平交转立交工程。最终达成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的有机衔接,使各个中心区之间顺畅连接,减少迂回运输,减少过境交通和本地交通的相互干扰。
3、农村公路建设:
在“十一五”末实现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十一条农村公路,包括:康家窑—马营堡运煤通道置换平朔一级路工程;连接朔南煤田的广武—阳方口运煤通道;连接我市中部循环经济区和东部新型产业区的朔州—山阴—应县—怀仁经济开发公路;连接中部循环经济区和西北部生态旅游区的朔州—平鲁—右玉生态扶贫公路;鹅毛口—偏岭运煤通道;偏岭—玉井运煤通道;广武汉墓群旅游公路;白堂—歇马关—神头运煤公路;机场—开发南路南延一级公路;大呼高速右玉连接线和荣乌高速右玉连接线。未来五年全市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总投资达到75.3亿元(不含旅游公路)。
4、旅游公路建设
以“十六条专线(旅游公路)”为重点,解决旅游线路中的“瓶颈”路段及景区景点的通达问题,改善全市旅游公路技术等级结构,增强通行能力,形成有效循环。到“十二五”末,“一环”中全部公路达三级以上标准,围绕“两心(机场、朔州东客站)”的公路与重点景区的旅游公路连接贯通,“十六条专线” 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旅游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形成设施完善、安全环保、管理先进、服务优质,与其它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与旅游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旅游公路交通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规划旅游公路建设项目910公里,总投资11.7亿元。
5、养护管理
公路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平均路面使用指数(PQI)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分别达到80和65以上,平均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分别达到75和65以上。国省道干线公路平均运行速度达到70公里/小时,县公路平均运行速度达到50公里/小时。县道以上公路隐患路段基本消除,危桥处置率达到100%,标志、标线达到标准化要求。公路货运超限超载率控制在0.2%以内,公路路政案件的发案率、查处率、结案率达到98%以上。“十二五”期间,规划养护管理方面总投资6.5亿元。
(二)公共交通体系建设
集中调整规划市区及各城镇的公交线路,加快公交运力改造,根据出行需求和道路通行能力合理安排运力,通过增加公交线路和公交车辆、优化公交服务,力争使公交的出行分担率达到20%以上。增加出租车的市场投放,规范出租车客运市场。完成全市的公共交通更新改造项目(50条线路、500辆运营车辆)和出租汽车更新改造项目(更新车辆2800辆,加气站建设),总投资11.1亿元。
(三)公路运输枢纽与客货运场站建设
县级以上客运中心站全部达到二级以上,乡镇汽车站全部实现规范化运行,客运候车厅和招呼站牌达到村村“全覆盖”。实现市区有大型货运物流园区,县城有货运物流中心,大型集镇有货运站的货运枢纽格局。完成朔州客运北站等八个等级汽车客运站新改建工程和朔州交通物流中心等十一个物流中心建设,总投资7.78亿元。
(四)水运设施建设
规划建设桑干河泊位、恢河泊位、东榆林水库泊位、平鲁明海湖旅游码头四个水运项目,总投资530万元。
(五)交通科技教育
重点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技术研究、公路养护与旧路再生、旧桥加固维修、仪器设备购置、城市公交线路优化、公路技术人员培训等项目,总投资560万元。
(六)交通信息化建设
重点办好各级交通运输门户网站、公路客运信息系统、公路货运信息系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完善交通运输资源中心、开发GPS指挥中心,预计总投资4000万元。
四、交通建设投资规模
根据规划的建设目标,结合“十一五”时期资金筹措情况,“十二五”期间交通建设投资规模约为330亿元,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建设约176亿元、干线公路约36亿元、农村公路约75.3亿元、旅游公路约11.7亿元、公路养护约6.5亿元、公共交通约11.1亿元、站场建设约7.78亿元。
五、保障措施及建议
(一) 大力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寻求上级财政支持
为确保“十二五”交通规划得以顺利实施,一是大力争取国家投资,进一步发挥各级政府、各类经济实体和广大群众办交通的积极性,继续实行各级政府安排配套资金的政策;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以市场化手段引进国内外资金,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使用“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三是盘活存量资产,变存量为增量,通过经营权转让等方式,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四是继续抓好燃油税返还的争取和通行费的征收,提高融资能力。
(二)重点抓好农村公路养护
建立稳定的养护资金筹措渠道,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打破区域和系统界限,大、中修按项目,小修保养按路段,对养护企业、养护监理公司实行公开招标。由具有养护资质的单位按照养护技术规范组织实施养护,鼓励具备资质条件的任何企业参与公路养护,对等级较低、自然条件比较特殊等难以通过市场竞争进行养护的农村公路,按照“专业指导、就地取材、减轻负担”的原则,组织公路沿线群众分段承包养护。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从直接从事公路养护生产作业,转变为市场监督,质量监督和提供服务,建立健全养护市场的相关制度。维护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规范养护市场秩序,引导农村公路养护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三) 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
政府在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公共客运交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把公交优先的原则作为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指导原则和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具体讲,就是要落实城乡客运规划与用地优先;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财政优惠政策优先。
在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过程中,政府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整合资源,资产重组,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市场主体,最终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
由于城乡客运行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服务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舒适、快捷、方便、经济的交通服务。公交企业肩负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重任,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又远远重于经济效益。所以,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鼓励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政策,将公共客运交通的发展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持。
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总结,努力摸索出一条适合朔州市情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四)加强环境保护、集约节约用地
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推动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的切入点和推动力,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工作“三同时”制度,加大环保投入,落实环保措施,减少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环保理念和技术手段,加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等工作,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降低交通运输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牢固树立节约和集约用地的理念,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验收各个阶段,认真研究和加强节约集约用地措施。要将节约土地作为路线方案选择的重要指标,尽量减少占用耕地,选择合理的建设标准,灵活利用技术指标,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建设规模。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对规划内建设项目用地予以保证。
(五)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和《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入落实“三个服务”、建立现代道路运输业为根本要求,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核心,以加强应急队伍和应急管理资源等基础性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道路运输应急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为有效应对和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